三官大帝对联
大家好,关于三官大帝对联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天官庙戏台八字对联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戏台对联农村戏台柱对联九字戏台对联王六二
住在北京,老友过往来访,把盏叙旧之余,偶尔也会去看一场京剧。
现在看京剧,一般都去建国门的长安大戏院,或者车公庄的梅兰芳大戏院,这两个场子,差不多每天都有戏。长安大戏院有十来年的历史,梅兰芳大戏院与中国京剧院在一条街上,大概也有五六年罢。在北京,它们都算是新场。老一点的场子,像人民剧场,政协礼堂,这些年好像不大有演出了。
前门的梨园剧场,算是比较老的场子,可那成了专供外国人看京剧的旅游点,常年上演的也就是《十八罗汉斗悟空》、《三岔口》之类的武戏,顶多再配上一出《秋江》,陪老外去过好几次,都看腻了。最新的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前两年上演新编京剧《赤壁》,玩豪华写实手法,将一数十米高的古代战船模型安置在舞台上,结果是只见布景不见人,离谱离大了。东单老的吉祥剧院,修东方广场的时候拆了,旧戏园的一点痕迹也就被抹干净了。
二十年前,到北京读书,同班一个同学的姐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大舞台”栏目工作,时常搞得到彩排票,观摩票,评审票,预录相票。一有票,我们就匆匆吃完下午饭,从学校所在的西八间房骑上自行车,绕过东直门,穿过鼓楼大街,到新街口人民剧场去看戏。记得那个时候的节目主持人还是刘璐和宋世雄。有时候,碰到重要的演出,还要先交待,不要乱鼓掌,要鼓,得跟领掌的人一起鼓。说罢,还真的试鼓了一次。暗号对好,一切就绪,才开始演出,录制。
九十年代初的北京,车没有现在这么多。曲终人散后,已是夜色沉静,冰轮乍涌,骑车经过北海什刹海一带,清风拂来,别提有多美了。
近年来,看京剧,还有一个去处,那就是正乙祠戏楼。这座戏楼在西河沿大街上,和平门南面,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戏楼。戏楼老,票价也老在翻新,越来越贵,现在最低都要一百八,最高已达一万八。去过一次,就再没有去过。然而,印象深的,是戏台两边挂的那副对联: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以往观联,觉得蒲松龄的戏台对联最有味道,遂抄下来欣赏。蒲松龄以功名不如意,转而写作《聊斋志异》一书,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他为博山戏台所制两联为:
一曲歌来,文武衣冠皆入梦;
三通鼓罢,荣华富贵尽成空。
面目总非真,借已证人,由他做主;
事情多不假,居今鉴古,要你思量。
正乙祠戏楼在清康熙年间由浙江商人出资建成,作为奉神、集会、宴乐的场所,后来很长一个时期,还是“雅部”(昆曲)演出场所。一九三一年,陈墨香在《剧学月刊》撰文,提及当年正乙祠戏台上的一副对联,可以为证。
八千觞秋月春风,
尽消磨蝴蝶梦中琵琶弦上;
五百副金樽檀板,
都付与桃花扇底燕子灯前。
这副对联,令人浮想联翩,心旌摇动,恍惚躬逢当年盛极一时之景。我在前门梨园剧场看见过摹写,只是不知道它的出处。
正乙祠戏楼,为何称为“正乙”呢?据《正乙祠碑记》等文献记载,该名与道教有关,原是明代一座供奉关帝的道观。正乙祠,又称“正一嗣”。明洪武年间,道教宗派正一道首领张正常被封为“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宏德大真人,秩二品”,乃是正乙祠名称的来历。可是,究竟何时由“一”变成“乙”,我没有见到资料。也许,一与乙谐音,以乙换一,可免一些麻烦,可这一变,音是谐了,一也变成了二。
历史上,“同光十三绝”中大多数演员都在此演出过。光绪末年,“长春班”将它作为固定演出场所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谭鑫培、梅兰芳、王瑶卿、余叔岩、言菊朋等名角儿,都曾在这里登台,造就了正乙祠辉煌的岁月。
五十年代后,正乙祠戏楼衰败,先后做过仓库,开过煤铺,建过学校,办过招待所。直到九十年代以后,才由企业家两度经手,修旧如旧,力图再现当年的风光。
现在,正乙祠由一家名为“新华雅集”的文化公司经营,办成了一间豪华演艺场所。“新华”,也“雅集”了;“雅集”,变奢侈了。
农村戏台柱对联九字农村戏台柱的对联九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上联:山川草木皆入画;
下联:日月星辰尽入诗。
关于三官大帝对联,天官庙戏台八字对联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